智驾成绩排名出炉, 特斯拉拿下第一, 友商纷纷表态, 测试不公平?
- 2025-07-27 11:05:28
- 472
“按照我们的标准,他们的车一辆也卖不出去!” 前段时间国内车企高管的隔空喊话言犹在耳,如今智能驾驶领域再现类似场景。在某车帝与央视联合举办的智能辅助驾驶测试中,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X 以 5 项通过的成绩拿下第一名,而国产车最高仅获 50%的分数,30% 车型甚至交了白卷,零分。
这场覆盖 20 多个品牌近 40 款车型的测试,模拟了高速和城区 15 类高危事故场景,包括夜间施工区卡车避让、消失的前车等极端情况。
在六类高速场景测试中,36 款车累计 183 次测试仅 44 次通过,整体通过率低至 24%。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X 却以 100% 通过率成为唯二通过全部高速测试的车型,Model X 在城区场景更以 8/9 的通过率笑傲群雄。若以考试标准衡量,特斯拉如同斩获 80 分的学霸,而国产车大多在及格线边缘挣扎,甚至出现大面积挂科。
面对测试结果,特斯拉马斯克在社交平台高调宣称:“在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的情况下,特斯拉没有本地训练数据仍在中国取得最高成绩。” 副总裁陶琳的回应更显从容:“测试排名是相对的,但安全没有上限。” 这种 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 的话术,让网友直呼 “太凡尔赛”。
反观国产车阵营,反应则耐人寻味。鸿蒙智行在官方声明中给 “测试” 二字打上引号,直言 “不予置评”,并附上 2025 上半年 16.7 亿公里辅助驾驶里程数据,暗示自身技术实力。
岚图虽未参与测试,其高管却犀利指出测试暴露行业共性问题:“高速避险、非标障碍物识别等能力亟待提升。” 更有车企私下透露,测试方多次调整场景难度,例如将施工区卡车模型从右侧中间挪至更刁钻位置,导致国产车通过率骤降。
这场测试的争议核心,在于场景设计是否科学与评判标准是否统一。
有行业人士指出,测试中不同车型的跟车距离和速度设置存在差异:特斯拉 Model X 跟车距离达 120 米,而M9 仅 75 米,小米 SU7 为 90 米,这直接影响了系统反应时间。
有车企透露,测试不公平,该项目已经过了很多次测试,其中被媒体曝光出来的结果,是不断调整以后的测试成绩。之前他家车辆的测试结果没有什么问题,但随着测试难度不断增加,最后导致没有一家车企能拿下满分。比如施工路遇卡车,本来卡车模型是在右侧道路中间,许多车辆都能通过,而测试方挪动卡车模型,逐步增加难度,最后卡下了大多数测试测量,只有少部分车辆能通过时,才正式拍摄。
不可否认的是,测试确实暴露出许多厂商的算法劣势。例如在夜间施工区场景,特斯拉测试限制在了较低的水平,并且单靠视觉算法,能提前识别并完成变道;而部分国产车即便有激光雷达,也出现误判或紧急制动过晚的情况,甚至有的智驾在碰撞前一秒退出智驾,交给车主自己决策。
之前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对智驾“60 分及格论” 曾引发轩然大波,他认为60分及格就应该允许上市销售。” 但当时网友的评论一边倒:“自动驾驶只有 0 分和 100 分,50 分的系统谁敢用?”如今发声在国内车企头上,不少网友纷纷推倒了自己的观点。
这场测试犹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浮躁。
近年来国产车陷入价格战、配置战的怪圈,却忽视了核心技术积累。以激光雷达为例,部分车型为追求 “硬件堆砌” 盲目加装,却未在算法优化上投入同等精力,导致硬件性能无法充分释放。
当苹果进入中国催生了华为、小米等手机巨头,后来引入特斯拉,国产新能源突飞猛进,2024 年国产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 1000万辆,但智能化水平与理想水平仍有差距。这场测试恰似催化剂,迫使车企将重心从 “卷价格、卷产能、卷市场” 转向 “卷算法和质量”。
当行业从 “堆配置” 转向 “磨算法”,当安全标准从 “营销话术” 变为 “技术硬指标”,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从 “弯道超车” 到 “换道领跑” 的跨越。正如测试方强调的:“我们不是要评出谁是第一,而是要让消费者看清智驾系统的真实能力。” 这场争议,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