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车江湖的“北乔峰南慕容”: 小米大开大合VS华为借力打力丨人汽
- 2025-07-07 07:48:17
- 249
ICT大厂的造车哲学如何演绎产业版江湖论剑。
在金庸武侠的江湖中,“北乔峰、南慕容” 曾是武林公认的双峰——乔峰以降龙十八掌的刚猛直击武学本质,慕容复以斗转星移的机巧演绎借力之道。
而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江湖里,恰有 “北小米、南华为” 形成镜像对照:小米如燕赵豪杰般亲自下场造车,以全产业链布局演绎 “降龙十八掌” 式的硬核突破;华为似江南雅士般隐身幕后赋能,用技术联邦制构建 “斗转星移” 式的生态协同,两种流派在新能源赛道上复刻着武林传奇的南北博弈。
北小米:降龙十八掌式的大开大合
掌风刚猛:自建工厂重资产破局。如同乔峰以降龙十八掌硬撼天下高手,小米在汽车领域延续 “自己下场造” 的决绝 —— 投资 50 亿自建北京工厂,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全链路自研,甚至将手机时代 “高配低价” 的性价比哲学移植到 SU7(起售价 21.59 万)、YU7(1 小时狂揽 28.9 万订单),用 20-30 万价格带击穿传统豪华品牌的定价体系,恰似降龙掌 “一力降十会” 的刚猛。
侠气聚势:雷军 IP 聚敛江湖号召力。雷军以 “超级网红企业家” 的粉丝效应构建 “米粉江湖”,发布会堪比武林大会,黑衬衫造型、工厂直播等操作让 SU7 未上市便引爆话题。这种将个人 IP 与品牌深度绑定的打法,如同乔峰振臂一呼群豪响应,5 月 SU7 交付 2.8 万台、YU7 产能告急的现象,正是 “人气即战力” 的现实演绎。
同为ICT大厂,小米成了遥遥领先那一个。
在华为坚持“不造车”的战略发展“五界”之际,小米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将手机时代的生态打法在汽车领域重演一遍。
雷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超级网红企业家,粉丝体量大到仅仅因为“状态憔悴”“黑衬衫造型”就能登上热搜,这些粉丝为小米汽车的销量增长打下了不可思议的基础。
聚焦年轻化受众更是从产品力层面为小米添了一把火。
于是,当一款造型时尚,设计堪比保时捷、法拉利的汽车仅以20万元到30万元价格出现在市场上时,雷军的年轻粉丝便再也控制不住打开钱包为小米汽车冲锋陷阵的心。
无论是不是因为嫉妒,余承东的在论坛上的那句话都没说错,那就是“在这个新媒体互联网社交时代,强大的营销能力,强大的品牌能力,他的一个产品就能打爆……今天这个时代,真是没有办法”。
反观华为,虽然与老牌车企的合作模式使其免于重资产投入,但却无法摆脱自身与合作方之间的博弈。
小米打造一个品牌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,华为则需要听取对方的意愿。
华为与奇瑞合作打造的第一款车型智界S7就因为前期磨合不佳、工厂搬迁、芯片短缺等问题,导致其销量始终在1000辆左右徘徊。虽然后期调整了配置和价格重新上市,但仍未能改变颓势,后来推出的智界R7也没有激起什么水花。
这导致即便华为的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等技术优势明显,仍很难复制出下一个问界。
不过,小米模式也并非没有缺陷。
相较于传统车企成熟的生产线,小米产能一直“压力山大”。回顾SU7上市初期的情景,锁单用户等待周期一度被拉长至40周。经过小米两年多的努力,等待周期才被缩短至20周。
如今YU7大爆单,其产能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。在双班倒已达极限状态的情况下,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年产也只有大约15万辆,而YU7现在仅大定量已经快30万台。
需求激增,小米只能继续投入更多资金扩大生产线,雷军在发布会上已经宣布“未来5年研发投入2000亿”。
3月份的“燃爆事件”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一个醒,即过度营销容易被反噬。
南华为:斗转星移式的生态赋能
巧劲破局:技术联邦借力打力。华为不造车却造 “造车的技术”,如同慕容复以斗转星移借他人之力 —— 作为增量零部件供应商,为车企提供激光雷达、鸿蒙座舱等 “智能增量”,与赛力斯、奇瑞、北汽、江淮、上汽五家车企构建 “五界” 联盟。问界 M9 以 55 万均价稳居 50 万级销量第一,尊界 S800(70 万起售)19 天大定破 5000 台,恰似斗转星移将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转化为智能优势。
棋落全局:鸿蒙智行资源博弈。华为的 “技术联邦制” 暗藏江湖智慧: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独占渠道 C 位,却在与奇瑞合作的智界 S7 上遭遇产能博弈(初期月销仅千台)。这种 “既赋能又制衡” 的生态法则,如同慕容氏在各大门派间周旋,虽集齐五界却难复制问界神话,恰是斗转星移 “借力易,控力难” 的产业映射。
从手机通信业打到汽车制造业,华为和小米已经是十几年的老对手,无论是发布会还是行业论坛,双方都会有意无意的提到对方。
在5月底的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,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又掀起了一场舆论大战,当余承东讲到,“从其他行业来的这个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。虽然他的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好,但卖得很爆”以及“无论它的质量,甚至它的智驾能力都很……”时,外界第一反应就是华为在内涵小米。
坚持只输出技术不造车的华为,一直以合作的方式开拓汽车市场,一是作为零部件供应商,为车企提供标准化零部件;二是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I 模式;三是深度参与车企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销售等的鸿蒙智行模式。
其中,鸿蒙智行是最能体现华为汽车能力、也是最出成绩的模式。
在与赛力斯、江淮、上汽、奇瑞、北汽的合作下,华为成功集齐“五界”。虽然目前尚界尚未发布产品,但其余“四界”的销量情况已经揭露了华为的长短板——强大的高端突破和稍许欠缺的中端渗透能力。
主攻豪华车市场的尊界推出的第一款产品S800(起售价70万元)上市仅19天,大定就突破了5000台。
同样的,越做越贵的问界不但没有吓跑用户,还在豪华车市场打响了知名度。
从问界M5(定价为24.98-31.98万元)、问界M7(定价为24.98-32.98万元)到问界M8、问界M9,该品牌的销量与定价齐飞。
反观目前只做30万级的智界,无论是纯电轿车S7还是短暂支棱了一下的纯电SUV R7,都分别败给了同赛道和同级的Model 3和小鹏G9,没能在市场撕开一道口子。
同样出自华为之手,发展情况却天差地别。
究其原因,不同车企与华为合作的战略诉求不同,华为对各“界”的资源分配也存不均衡的问题。
北汽希望借助华为实现品牌向上突破,上汽侧重弥补智能化短板,奇瑞的主要目的是吸收华为的互联网思维。
这种差异导致华为未能总结出可以套用在不同“界”身上的模板,使其难以打造出第二个问界。
一些合作企业内部也存在资源冲突和竞争。
今年4月,奇瑞星途旗下2025款星纪元ET上市,除了智驾系统有所差异,星纪元ET与智界主销车型R7在底盘用料、空间布局上十分相似,导致R7部分潜在用户被其转移。
华为本身也有同样问题。在“四界”并网销售之际,问界占据了最多的展示空间,导致其他“三界”缺乏品牌露出。
今年上半年,华为进行渠道重大调整,将原本全部并网销售的门店分为三种:一是同时销售问界、智界、享界和尊界的 “四界” 店,展车位超过12个,交付车位超过13个;二是销售智界、享界、尊界的 “三界” 店;三是销售智界和享界的 “二界” 店。
也就是说,展厅较小的门店,将不再负责问界的试驾、销售、交付、售后等工作。
人汽观察:
无论是亲自下场造车,还是搞“技术联邦制”,作为ICT大厂,小米和华为打造出来的这两种模式都各有优劣。
对于华为来说,最棘手的问题是资源协调。小米虽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,且已经与郑州日产达成合作共同打造“人车家全生态”,但在规模化效应越来越强的情况下,小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被围攻的比亚迪还有待观察。
当小米汽车在北方工厂里以 “性价比之刃” 切割市场,华为在南方实验室用 “鸿蒙之网” 编织生态,这场 “北乔峰、南慕容” 式的造车论剑,本质是产业变革期两种哲学的碰撞 —— 是做独步天下的孤胆英雄,还是当合纵连横的生态盟主?
正如武侠世界里乔峰与慕容复的终极对决从未有标准答案,汽车江湖的南北流派之争,或许才刚刚揭开序幕。
- 上一篇:唐嫣方曾回应迟到一个月未进组
- 下一篇:初代被万拍卖成交